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卷 24, 编号 4 (2025)

封面

完整期次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
受限制的访问 ##reader.subscriptionAccessGranted##
受限制的访问 订阅或者付费存取

Review

骨骼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体育锻炼与天然活性化合物的作用

Marzhanova A.B., Lapitskaya E.K., Sungurova A., Marzoeva M.A., Balagutdinova R.I., Nasyrova A.R., Khasukhanova T.A., Kutlubaev A.I., Ivanova K.S., Ispieva D.S., Nalivaiko A.S., Sukasyan E.A., Bulgakova P.A., Fedotova E.A., Sattarov D.D.

摘要

细胞凋亡在维持骨骼肌组织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肥胖、2型糖尿病及年龄相关变化的背景下,其调控机制可能发生紊乱,导致肌肉加速退化、功能减退以及代谢障碍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骨骼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重点探讨了两大关键因素——体育锻炼与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影响。科学研究证实,体育锻炼以及白藜芦醇、姜黄素、槲皮素等天然活性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包括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和调控Bcl-2及AMPK/SIRT1信号通路。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是预防和治疗肌少症、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有前景策略。尽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前景,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以优化体育活动方案并筛选出最优天然活性化合物组合,以期预防肌肉萎缩并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Balne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24(4):220-234
pages 220-234 views

体育锻炼与肌源因子鸢尾素: 阿尔茨海默病非药物治疗的新路径

Gibizov Y.A., Vagapova L.B., Aguzarova A.O., Nazarova J.V., Zotkina Y.A., Atamanyuk E.A., Rodikova M.M., Timergaleev R.N., Kupriyanov A.M., Chuprina A.A., Aslakhanov A.I., Veremiychuk V.Y., Maryin A.O.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其特征包括认知功能逐渐丧失、记忆障碍、突触功能受损和神经退行性变。目前现有治疗方法多以缓解症状为主,难以干预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近年来,非药物干预手段日益受到关注,旨在延缓AD的进程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其中一个前景广阔的方向是对鸢尾素(irisin)作用的研究。这是一种在体育锻炼反应中由骨骼肌分泌的肌源因子,最新研究表明其具有多层面的神经保护效应。鸢尾素参与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激活神经发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与能量代谢,并降低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临床前研究表明,在AD动物模型中给予鸢尾素可改善记忆能力、空间学习和突触可塑性。此外,体育锻炼促进鸢尾素分泌,也被证明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认知状态与整体健康状况。本文综述了鸢尾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AD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强调需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探讨鸢尾素的药理调控方式,并推动将体育锻炼纳入综合治疗方案。鸢肌素被视为开发AD防治新策略的潜在关键靶点。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Balne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24(4):235-253
pages 235-253 views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体育训练与心脏康复: 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

Sultanova A.R., Dzhanaev V.T., Brykov I.A., Shvedko D.A., Mitkinykh A.S., Dadasheva Z.N., Gasanov G.E., Gukyamukhova A.I., Tokaeva M.A., Kaptelinina T.E., Urmanova A.E., Vankova S.A.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仍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CHF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疲劳和运动不耐受,这些症状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 CR)是一种针对CHF患者的有效干预手段,旨在恢复身体耐力、改善功能状态,并提高治疗依从性。传统CR方案包括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阻力训练、呼吸肌训练,以及危险因素控制和健康教育。然而,参与CR项目的患者比例仍然极低。其主要障碍包括医务人员转诊不足、经济障碍、交通困难,以及社会、认知和数字获取方面的限制。本文探讨了提升心脏康复服务覆盖率的新策略,包括发展混合式和居家康复方案、引入用于远程监测的数字技术,并展望人工智能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潜力。特别强调了消除数字鸿沟,并提升弱势群体参与CR项目的可及性。创新型心脏康复模式有能力显著改变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范式,提高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并改善临床结局。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Balne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24(4):254-270
pages 254-270 views

Original studies

乳腺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综合征中经颅电刺激的应用:镇痛效果及皮质醇与β-内啡肽水平变化

Strоkov K.A.

摘要

论证。乳腺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综合征(chronic 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 CPMPS)在20–50%的患者中发生,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虽然文拉法辛被纳入推荐的综合康复方案,但其疗效受到不良反应的限制。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被视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

目的。评估在推荐的综合康复方案中,将经颅电刺激作为替代文拉法辛的干预手段,在缓解乳腺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症状以及正常化血浆皮质醇和β-内啡肽水平方面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CPMPS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干预组(n=45) 在推荐的综合康复方案中以TES替代文拉法辛;对照组(n=45)则接受完整的推荐康复方案。于第56天评估干预效果,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浆皮质醇与β-内啡肽水平。另设80例无CPMPS患者作为参考对照组。

结果。第56天的综合康复评估显示,研究所设两组在疼痛完全缓解患者人数(p=0.017)、血浆皮质醇水平(p=0.001)和β-内啡肽水平(p<0.001)方面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结论。研究结果支持将TES视为综合康复方案中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抗抑郁药替代治疗手段,适用于CPMPS患者。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Balne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24(4):271-279
pages 271-279 views

基于足底压力图的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特征

Kovalchuk T.S., Laisheva O.A., Vedernikov I.O., Andreev A.D., Noskov A.V.

摘要

论证。偏瘫型脑瘫(cerebral palsy, CP)患儿通常表现出显著的运动不对称性及患侧下肢支撑功能障碍。尽管目前已有多种评估步态障碍的方法,但能够准确反映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特征的定量参数仍研究不足。足底压力图(pedobarography)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仪器检查手段,可详细分析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获取步态的时间与空间参数,评估负重对称性,并识别步态中的原发性与继发性异常。

目的。评估足底压力图在偏瘫型CP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单中心、回顾性、全样本研究。研究在Russian Children’s Clinical Hospital, Pirogov Russian National Research Medical University)儿童康复医学科开展,共分析了2021年1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86份确诊为偏瘫型脑瘫、初诊时完成的6–16岁患儿足底压力图检查报告。

结果。明确了在偏瘫型CP患儿中具有临床意义的关键足底压力图参数指标。

结论。足底压力图检查结果可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差异化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旨在改善运动功能、优化静态和动态参数,并预防偏瘫型脑瘫患儿继发性功能障碍的发展(如患侧下肢关节活动受限,继而出现关节畸形、骨盆结构移位和脊柱侧弯等)。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Balne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24(4):280-294
pages 280-294 views

痉挛性双瘫患儿康复方法的比较疗效研究: 疗养环境中多通道肌电刺激与水中运动疗法的应用

Osmanov E.A.

摘要

论证。脑瘫(cerebral palsy, CP)是儿童运动障碍的主要病因,其中痉挛性双瘫型最为常见,患病率为每千名儿童中约2–3例。尽管疗养康复(resort-based treatment, RBT)已广泛用于本病管理,将其与现代康复手段相结合的方案尚研究不足,尤其缺乏相关方法的对比疗效与远期效果的数据。

目的。比较在RBT基础上分别联合水中运动疗法、多通道肌电刺激、振动治疗及负重治疗性体育锻炼(physical therapy, PT)时,对8–13岁痉挛性双瘫患儿(GMFCS I–III)短期与远期(6个月)康复效果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在国家疗养院环境中开展。受试者(n=185)分为5组:主组(RBT+水中运动疗法,n=45),三组对照组(分别为RBT+肌电刺激、振动治疗、负重训练,各n=30),以及对照组(RBT,n=50)。干预包括:水中运动(30分钟/次,34–36 °C)、多通道肌电刺激(20–30分钟,10–150 Hz)、振动治疗(50 Hz,每区域3–5分钟)、负重训练(负重为体重的1–5%)。主要结局指标为肌张力(Ashworth量表)下降和运动功能(GMFM评分)改善。评估在第1天、第21天及6个月时分别通过临床量表、稳定测量和肌电图完成。

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完成治疗。各组在年龄(10.2±1.5岁)、性别(51%为男童)及GMFCS分布(I级:38–43%,II级:33–40%,III级:23–26%)方面具有可比性(p >0.05)。 肌电刺激组(Ashworth评分Δ=-25%,p<0.001,d=0.68)下降幅度最大,相较于单纯对照组(Δ=-5%,p=0.280)。第二组GMFM评分提升最显著(Δ=+22%,p=0.002,d=0.89),显著优于水中运动疗法(Δ=+18%,p=0.001)和PT(Δ=+13%,p=0.018)的疗效。振动治疗与平衡能力下降相关(PBS评分Δ=-0.49,p=0.062)。在GMFCS II级亚组(n=72)中,痉挛程度的降低与稳定性提升呈正相关(r=0.62,p=0.011)。未观察到不良事件。

结论。在RBT基础上,多通道肌电刺激与水中运动疗法在降低痉挛性双瘫患儿的肌张力和改善运动功能方面表现出更佳效果;相比之下,振动治疗的参数设置尚需重新评估。研究结果证实将这些方法纳入临床康复指南的合理性,但其对重度脑瘫患儿(GMFCS IV–V)的长期疗效及适应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Balne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24(4):295-304
pages 295-304 views

双耳节律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Fedorov S.A., Nagornev S.N., Frolkov V.K.

摘要

论证。近年来,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具备神经调节、抗焦虑、镇静及抗应激特性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其中,双耳节律作为一种能够同步脑电活动、进而调节个体心理与功能状态的方法,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干预手段之一。

目的。评估双耳节律疗法在矫正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心理功能状态方面的效果。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随机比较研究,共纳入65例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固定随机法分为两组。第1组患者(对照组,n=32)通过耳机接受常规音频刺激。第2组患者(干预组,n=33)接受双耳节律刺激,即在右耳和左耳分别传入不同频率的声信号。双耳节律干预的有效性通过以下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估:心率变异性参数,依据CAPS量表评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Spielberger–Khanin焦虑量表和WAM测试(主观健康、活动水平、情绪状态)结果,以及生化和激素数据。

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初始状态表现为应激反应系统活性升高、抗应激系统张力下降、反应性焦虑水平升高、主观健康、情绪和活动水平指标下降,以及疾病症状表现频率和强度较高。应用双耳节律刺激后,抗应激机制增强,心理功能状态趋于正常,内源性激素和生化抗应激系统的活性增加。相关适应计量法(correlational adaptometry)结果显示所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减弱,提示病理状态程度下降。

结论。研究证实,双耳节律疗法的周期性应用在矫正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功能状态方面具有高度疗效。将相关适应计量法作为辅助客观评估手段的应用,证实了在周期性使用双耳节律的干预组中,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同时个体在维持其自我调节功能系统适应性的调控能力也有所增强。

Russian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Balne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24(4):305-316
pages 305-316 views